因業務調整,部分個人測試暫不接受委托,望見諒。
尿珠子檢測技術及應用綜述
簡介 尿珠子檢測,又稱尿液有形成分分析,是通過對尿液中的細胞、管型、結晶等有形成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,輔助臨床診斷泌尿系統疾病的重要檢測手段。隨著醫學檢驗技術的發展,尿珠子檢測從傳統的人工顯微鏡檢查逐步過渡到自動化儀器分析,顯著提高了檢測效率和準確性。該檢測可反映腎臟、輸尿管、膀胱等器官的功能狀態及病理變化,是泌尿系統疾病篩查、診斷及療效評估的核心方法之一。
檢測項目及簡介 尿珠子檢測主要包括以下項目:
- 紅細胞(RBC) 尿液中紅細胞的異常增多提示血尿,可能與腎小球腎炎、泌尿系結石、腫瘤或感染相關。檢測需區分均一性(非腎性)與非均一性(腎性)紅細胞形態。
- 白細胞(WBC) 白細胞增多常見于泌尿系統感染(如膀胱炎、腎盂腎炎),亦可見于間質性腎炎。若伴細菌檢出,需結合尿培養進一步確診。
- 上皮細胞 尿液中可檢出腎小管上皮細胞、移行上皮細胞及鱗狀上皮細胞。腎小管上皮細胞增多提示腎實質損傷,移行上皮細胞異??赡芘c尿路腫瘤相關。
- 管型 管型由蛋白質、細胞或碎片在腎小管內凝聚形成,其類型(如透明管型、顆粒管型、紅細胞管型)可反映腎臟病變性質及嚴重程度。
- 結晶 尿液中結晶的形態與成分(如尿酸結晶、草酸鈣結晶)可輔助判斷代謝異常或結石風險,需結合pH值及臨床病史分析。
- 微生物 通過染色或培養技術檢測細菌、真菌等微生物,用于診斷尿路感染及指導抗生素使用。
適用范圍 尿珠子檢測適用于以下場景:
- 泌尿系統疾病篩查 包括血尿、蛋白尿、尿頻尿急等癥狀的病因排查,以及急慢性腎炎、腎病綜合征、尿路感染等疾病的輔助診斷。
- 代謝性疾病監測 如糖尿病腎病、高尿酸血癥、胱氨酸尿癥等代謝異常相關疾病的病情評估。
- 術后及用藥監測 泌尿系統手術后恢復情況跟蹤,或腎毒性藥物(如氨基糖苷類、化療藥物)使用期間的腎功能監測。
- 健康體檢 常規體檢中早期發現無癥狀性血尿、蛋白尿等異常,實現疾病早篩。
- 兒科及孕產婦管理 兒童遺尿癥、妊娠期泌尿系統感染的診斷與隨訪。
檢測參考標準
- CLSI GP16-A4 《尿液分析及診斷標本收集、運輸與處理指南》,規范尿液標本采集流程及質量控制要求。
- WS/T 348-2011 《尿液標本的收集及處理指南》,中國衛生行業標準,明確尿液有形成分檢測的操作規范。
- ISO 15189:2012 《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認可準則》,確保檢測結果的可比性與實驗室質量管理。
- JCCLS GP1-P3 日本臨床檢驗標準化委員會發布的《尿液沉渣檢查指南》,提供顯微鏡檢查的標準化操作流程。
檢測方法及相關儀器
- 人工顯微鏡檢查 傳統方法包括離心沉淀后顯微鏡觀察,可直觀識別細胞、管型等成分。需使用10×及40×物鏡,配合細胞計數板定量。此方法依賴檢驗人員經驗,耗時較長,但仍是確認自動化檢測結果的金標準。
- 自動化尿沉渣分析儀 基于流式細胞術或數字成像技術,代表性儀器包括:
- Sysmex UF-5000:通過熒光染色與流式細胞術分析粒子大小、形態及核酸含量,每小時可處理300份標本。
- Dirui FUS-2000:采用數字圖像識別技術,自動拍攝沉渣圖像并分類計數,準確性達90%以上。
- 輔助技術
- 干化學試紙法:快速檢測白細胞酯酶、亞硝酸鹽等指標,用于初篩感染。
- 特殊染色:如Sternheimer-Malbin染色增強細胞結構對比,或偏振光顯微鏡觀察結晶雙折射特性。
結語 尿珠子檢測作為泌尿系統疾病診斷的基石,其技術發展推動了臨床檢驗的標準化與精準化。未來,隨著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的應用,檢測效率與一致性將進一步提升。然而,無論技術如何革新,人工復檢仍是確保結果可靠性的必要環節。臨床實踐中需結合患者病史、癥狀及其他實驗室檢查,實現疾病的綜合診斷與管理。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