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業務調整,部分個人測試暫不接受委托,望見諒。
織物保暖透氣性檢測技術與應用
簡介
織物的保暖性與透氣性是衡量其功能性的重要指標,直接影響穿著舒適度、應用場景及產品性能。隨著消費者對功能性紡織品需求的增加,服裝、家紡、醫療防護、戶外裝備等領域對織物的保暖和透氣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。通過科學檢測手段評估織物的熱傳遞效率與空氣滲透能力,能夠為產品研發、質量控制和市場準入提供數據支持。因此,建立標準化的檢測流程、明確適用范圍并采用先進的儀器設備,成為紡織行業技術升級的關鍵環節。
檢測項目及簡介
-
保暖性檢測
- 熱阻(Thermal Resistance) 熱阻是衡量織物阻止熱量傳遞的能力,單位為m²·K/W。熱阻值越高,說明材料在特定溫度梯度下隔熱效果越好。
- 傳熱系數(Thermal Conductivity) 傳熱系數反映材料傳導熱量的效率,數值越低,保暖性越強。通常通過模擬人體散熱環境進行測試。
- 保溫率(Heat Retention Rate) 保溫率指材料在一定時間內保持溫度穩定的能力,常用于評估冬季服裝或保溫材料的實際應用性能。
-
透氣性檢測
- 透氣量(Air Permeability) 透氣量指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織物的空氣體積(L/m²·s),用于表征材料的通風效率。
- 空氣阻力(Air Resistance) 空氣阻力是空氣穿透織物時受到的阻礙程度,與透氣性成反比。低空氣阻力適用于運動服裝等高透氣需求場景。
- 透濕性(Moisture Vapor Transmission) 透濕性檢測織物對水蒸氣的透過能力,直接影響人體汗液蒸發和熱濕舒適性。
適用范圍
織物保暖透氣性檢測適用于以下領域:
- 材料類型:機織物、針織物、非織造布、復合織物及涂層/層壓功能性面料。
- 應用場景:
- 服裝類:羽絨服、沖鋒衣、運動服、醫用防護服;
- 家紡類:毛毯、床墊、窗簾;
- 工業類:汽車內飾、建筑保溫材料;
- 特殊用途:航空航天用隔熱材料、消防服等。
- 質量控制:生產過程中原料篩選、成品性能驗證及新產品研發階段的性能優化。
檢測參考標準
- 國際標準
- ISO 11092:2014《紡織品 生理效應 穩態條件下熱阻和濕阻的測定》
- ASTM D1518-14《通過熱板法測定紡織材料熱阻的標準試驗方法》
- ASTM D737-18《織物透氣性的標準試驗方法》
- 國家標準
- GB/T 11048-2018《紡織品 生理舒適性 穩態條件下熱阻和濕阻的測定》
- GB/T 5453-1997《紡織品 織物透氣性的測定》
- FZ/T 73022-2019《針織保暖內衣》
檢測方法及相關儀器
-
保暖性檢測方法
- 熱板法(Guarded Hot Plate) 根據ISO 11092標準,將試樣覆蓋于恒溫熱板上,通過測量維持熱板溫度所需的能量計算熱阻和傳熱系數。 儀器:熱阻測試儀(如SDL Atlas的Thermal Lab)、恒溫恒濕箱。
- 紅外熱成像法 利用紅外熱像儀捕捉織物表面溫度分布,定性分析局部隔熱性能差異。
-
透氣性檢測方法
- 壓差法 依據GB/T 5453標準,在試樣兩側形成固定壓差(通常為100 Pa),通過流量計測定空氣透過織物的速率。 儀器:數字式透氣量儀(如YG461E型透氣性測試儀)。
- 透濕杯法 將透濕杯內裝干燥劑,覆蓋試樣后置于恒溫恒濕環境中,稱量透濕杯重量變化計算透濕量。
-
綜合檢測設備
- 皮膚模型測試系統 模擬人體皮膚出汗與散熱過程,同步檢測熱阻、濕阻及透濕性(如瑞士Sweating Guarded Hotplate)。
結語
織物保暖透氣性檢測是功能性紡織品研發與生產的核心技術環節。通過標準化檢測流程,企業可精準量化產品性能,滿足不同場景需求,同時為消費者提供科學的選購依據。隨著智能傳感技術及新型測試設備的應用,檢測精度與效率將進一步提升,推動紡織行業向高性能、高附加值方向持續發展。
分享